潮涌东方 我国港口的创新创业史

发布时间:2025-03-28 浏览次数:51

地球,这颗蓝色星球,71%的表面被海洋覆盖,广袤无垠、深邃莫测。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带着智慧和勇气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大海深处寻找财富与梦想。

从一颗小小的车厘子到关乎百姓生计的能源物资,从国产新能源汽车到工程建设的高端设备……在全球3000余座港口编织成的庞大物流网络上,每年有120亿吨货物穿梭流动,构成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

在中国大陆1.8万多公里海岸线上,点缀着星罗棋布的港口群,它们是这张网上无比耀眼的存在,拥有全球最繁忙、规模最大的港口集群。

在不断发展中,我国港口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历史迭代

从内河码头到大港崛起

万吨级巨轮排成长龙,集装箱车辆穿梭如织,昼夜不停的港口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蓬勃生机。

中国港口的发展与崛起,来自持续数千年的探索。而说起港口,就不得不先谈谈航运。

早在石器时代,先民“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在沼泽密布、森林茂盛、山岭起伏的江南卑湿之地,构建起了水运网络。

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证明距今7000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驾船出海渔猎,并利用天然河湾与海岸线开辟停泊点。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邗城(今扬州)一锹挖开了长江与淮河间的第一道人工沟渠,开辟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

此后的2500多年,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等不断建造和完善,连接长江与支流,贯通各大水系,串联起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随着内河航道的开发,一批批沿河、沿江的码头次第崛起,并带动城市发展。

重庆的朝天门码头自古江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是商船云集、货物集散的重要场所,至今仍是西南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武汉的汉口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的著名码头,有“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称,成为千帆万舶的大世界。

航运的发展,为中国敲开了联通世界的大门,原本的内河码头也逐渐升级为贸易大港。

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开辟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盛况。海上丝绸之路商贾熙来攘往,珍宝络绎不绝,东西方海上交通和贸易空前繁忙,广州港、泉州港等沿海港口贸易日益兴盛。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造船业、航海技术进步、海上贸易迅速发展,我国港口的功能和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大批依赖水运的工业向港口城区集聚,一批新的贸易中心逐渐兴起。

港口在历史的竞争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

19世纪中叶,受战争等因素影响,我国沿海港口设施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新中国刚成立时,沿海港口共有75个泊位,全国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总长只有2万多米,年总吞吐量仅500多万吨。

1973年,国家发出了“三年改变中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众多港口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

湛江港建成了5万吨级油码头和两个万吨级铁矿石专用码头及配套设施,使6万吨级船舶可以满载乘潮进出港口;大连港积极推动大规模的港口基础建设和技术革新,197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便突破2000万吨;厦门港克服重重阻碍,加快建设东渡港区;烟台港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新建3个深水泊位和3个中级泊位,并对老码头进行了技术改造。

随后的数十年,经过无数建设者的拼搏奋斗,肩扛背驮的传统码头,蜕变为钢铁巨人挥动铁臂的现代化装卸基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到21世纪,现代化的港口不再是简单的货物交换场所,而是成为重要的产业集聚基地和综合服务平台,涉及物流、贸易、金融等多个领域,是国际物流链上的重要环节。

价值延伸

从货物枢纽到产业赋能

2024年,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最高纪录。繁忙的上海港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东海之滨。然而在开埠之前,这里却是一片滩涂。

从小荒滩到区域地标,港口的发展史,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坐落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水域条件。1843年开埠后,上海港迅速崛起,吸引了无数外国商人和船只,同时也推动了近代工业和金融的发展。

上海凭借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强大的区域辐射力,汇聚众多航运企业和机构,建立起辐射全球的航运中心,并成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和科技的中心。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可以说,没有港口的发展,就没有如今的上海。

随着港口的不断进化,有形的港逐渐变为无形的港,港产、港贸、港城融合,不断延伸港的内涵与意义。

根据新华指数研究院发布的《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综合指数报告(2024)》,全球港口群形成三大梯队,其中,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山东港口群及日本东京湾、纽约—新泽西港口群,位列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第一梯队。

港口功能转型带来的是格局的重构,集群化协同取代单体港口“单兵作战”成为趋势,港口功能也逐渐延伸至内陆地区。

长三角港口群逐步形成以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为主体,江苏、浙江、安徽沿江沿海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港口群。安徽新能源汽车、江苏光伏组件经此直达欧美市场;“沪渝直达快线”,让重庆果园港到上海港的航行时间缩短至少三分之一,推动成渝地区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

不仅在国内,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中国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携手,共同投身当地港口建设和经营,带动其临港产业园、跨境物流网、数字贸易区的立体发展。

2024年11月14日,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秘鲁钱凯港投入运营,成为中秘经贸合作的新里程碑。钱凯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现代化、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双方深度合作,开启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地区的新格局。

与钱凯港相隔约7000海里的爱琴海边,千年古港涅槃重生。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运营下,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的88万标箱飙升至2023年的500万标箱,其“中欧陆海快线”经北马其顿、塞尔维亚直抵匈牙利,中东欧对华出口物流成本降低35%,同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转型发展

技术变革打造“第二增长极”

存在千年的港口如何延续千年的辉煌?改变,已是必然趋势。

当前,港口正向技术变革、效率变革的模式迁移,打造“第二增长极”。

港口行业乘着智慧“东风”,步入了发展“快车道”。5G、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技术已深度嵌入港口发展的基因。

天津港C段码头通过5G与北斗高精度定位融合,实现无人集卡厘米级导航精度,单桥吊作业效率达每小时42自然箱。

2023年,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在青岛港诞生,并不断刷新装卸效率纪录,标志着我国在自动化码头建设领域有了完全自主可控的整套解决方案。

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智慧港口”大屏上,船舶装卸、桥吊和龙门吊自动化作业、无人集卡往来穿梭的画面实时呈现。依托自主研发的“双芯大脑”,上百台港机设备实现精准有序调度,支撑起“千万箱级”生产计划制定和复杂任务管理。

广州港南沙四期工程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全流程,其自主研发的GZTOS“湾区芯”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动态优化堆场布局,使其滚装作业效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5倍,船舶直靠率提升至75%。

在深圳妈湾港,5G专网支撑的自动驾驶集卡车队实现“毫秒级”指令传输,配合高精度地图与激光雷达,作业效率比传统码头提升50%,降低粤港澳大湾区内企业物流成本约30%。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50多座自动化码头,已建和在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港口作业效能持续释放。从关键技术“在远处看”到“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港口正向更加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除了“高效”“智慧”以外,“绿色”“零碳”也是港口企业的热议话题。

作为煤炭运输大港,每年有超2亿吨煤炭沿着西煤东运大动脉朔黄铁路到达黄骅港。通过长效抑尘和水循环等方法,黄骅港从煤港变成花园。

在渤海湾港潍坊港区,4台6.7兆瓦风机正为港口输送源源不断的动能,年可用发电量超7000万千瓦时,风光氢多能互补体系建设正在持续建设。

宁波舟山港已建成高压岸电34套、低压岸电313套,码头泊位岸电总覆盖率94.9%,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万吨。

目前,我国多个绿色低碳的智能码头正加快建设,到2027年我国将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绿色智慧港口。

绿色技术的突破也在重构港口经济结构。数字、绿色、能源,正成为港口全力延伸的价值链。

以深圳港为例,通过建设海上国际LNG加注中心,深圳港盐田港区进一步完善盐田港服务能力,在吸引国际大型LNG动力船舶挂靠的同时,远期可实现每年50亿元产值。由LNG加注业务衍生的航运服务、金融服务和国际贸易,将带动配套的仓储、物流、保险等行业,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文化传承

铸就“中国港口”闪亮名片

发展中的中国港口是孕育人才的“沃土”。当我们谈论港口的转型升级时,不可忽视的是那些为之奋斗的劳动者。

1998年,初中没毕业的包起帆来到了上海港白莲泾装卸站。这里是上海港运输木材、矿石的专业化码头。包起帆和工友们装卸木头,人在木材上爬来爬去,事故频发。

“哪里不安全,哪里效率低,哪里成本高,哪里质量要提升,我就在哪里搞创新。”于是,他从研发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起步,推进港口装卸机械化,木材抓斗、生铁抓斗、废钢抓斗……一项项发明和技术创新从包起帆的岗位上诞生,“抓斗大王包起帆”的名头享誉国内外。

和包起帆一样,作为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和工友在“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自我要求下,先后6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下令世界惊叹的“振超效率”。

“我们每位港口工人都应该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才能与时代同步,与时代共进。”站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上,去年刚获评“人民工匠”称号的许振超说。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包起帆和许振超,是千千万万中国港口人的缩影。在他们的引领下,无数先模人物从我国各大港口中涌现。

2013年,青岛港决定启动建设自动化码头。山东港口集团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带领团队用3年半的时间,完成国外至少需要8至10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建成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世界贡献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中国方案”。

从技校学生到码头工人,从“单兵作战”到成立“成卫东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动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参加工作以来,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总结出拖车工作法,大幅提高港口作业效率,还与团队成员一道开展技术创新改造200余项,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中45项技术革新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榜样的带领下,我国港口企业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文化体系,但奋斗与创新却是始终不变的内核。这些代代延续的宝贵精神,积蓄起推动港口发展的软实力。

巨轮往来,装卸繁忙,港口已成为代表我国形象的闪亮名片。它们延续了千年历史的脉络、塑造了城市的基因、培养出敢于拼搏创新的劳动者、孕育了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开放、包容、充满生机,这便是中国港口。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