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好四川省成都市烈士陵园红色教育阵地功能,成都市烈保中心创新打造多维度思政教育体系,着力推动英烈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
课堂上的思政课:知识传递夯实思想根基。 立足教育主阵地,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都市烈保中心出版《成都英烈故事》系列丛书4册,累计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发放2万余册,为学校提供本土教材。协同学校设计课程体系,将英烈宣讲融入多门课程。选拔讲解员组建宣讲团,走进学校开展巡回宣讲,已累计开展“开学第一课”等红色宣讲活动300余场。
纪念馆里的思政课:沉浸式体验触动心灵。 积极创新教育形式,有效利用纪念馆展陈资源。成都市烈保中心以情景再现等方式变“灌输式”为沉浸式思政教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整合多方资源组建专家“智库”,邀请高校教授等参与课程研发,针对不同群体开发特色思政课,目前已开展10余场活动,吸引4000余人次参与。纪念馆里的思政课活动增强了思政教育实效,激发了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内生动力。
纪念碑下的思政课:庄严仪式传承红色基因。 举行庄严仪式活动,丰富思政教育内涵。在烈士纪念碑下,成都市烈保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纪念碑下的思政课”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敬献花篮,举行入团、入队等仪式,引导广大青少年缅怀先烈功绩,传承红色基因。同时,邀请抗美援朝老英雄讲述浴血奋战经历,让青少年感受先辈无畏坚韧;组织中小学生集体朗诵红色诗歌,传递对英烈的敬仰与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讲解员现场演绎烈士故事舞台剧,重现英烈光辉事迹;开展擦拭烈士墓碑活动,以实际行动表达尊崇,体悟英烈精神内涵。一系列活动环节紧密相连,让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受英烈的崇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行走的思政课:多元活动拓宽教育载体。 开展特定时段社教活动,助力提升思政感染力。清明期间开展“给烈士写一封信”活动,5000余名中小学生投稿,精选信件通过“线上+线下”展播;编排清明主题剧场,红领巾讲解员沉浸式演绎烈士事迹;寒暑假组织红色研学,设诵读家书、制作非遗手工等互动环节;烈士纪念日前夕,组织少先队员慰问烈属、听故事、提供志愿服务。通过一系列形式丰富的社教活动,极大地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载体与路径。
线上思政课:新媒体传播扩大辐射范围。 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打造线上思政矩阵。成都市烈保中心联合“学习强国”推出“聆听时代回声”音频栏目,在“成都英烈”公众号开设“英烈档案集”等多个专栏,制作广播剧与主题宣传视频,讲述英烈故事,内容被广泛转载,累计浏览量300余万人次、点赞量20余万人次。上线“成都英烈云服务平台”,设“网上展馆”等功能板块,提供便捷祭扫与学习渠道,突破时空限制,扩大英烈精神辐射范围。
通过构建课堂上、纪念馆内、纪念碑下、行走的、线上的“五位一体”的多维思政教育体系,成都市烈保中心成功打造了全方位英烈精神传承格局,让英烈精神焕发新活力。下一步,成都市烈保中心将深化思政创新,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为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