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铸魂、“旅”促融、“体”聚力、“教”凝智——南京市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强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依法实施《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纵深推进“文、旅、体、教”融合赋能,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文”铸魂,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造具有南京底色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将茉莉花、雨花石、南京长江大桥等文化符号融入城市空间。打造“百工造物”非遗创新平台,使各民族优秀文化“活”起来。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等教育基地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联合拉萨举办“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巡展,聚焦与西部地区密切相关的30余位雨花英烈事迹,采取“宣讲+文艺”形式进行巡展,凝聚起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旅”促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夫子庙、紫金山等景区及全市100余家文博场馆。打造“同乡共井”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在中国科举博物馆设置“铸牢”专项展陈空间,开通“苏伊号”“西美之旅”旅游专列,“同乡共井”号画舫、“民族团结号”公交旅游专线。将民族团结主题融入“秦淮灯会”,与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城市举办“双城灯会”,先后举办了“点亮拉萨?秦淮灯会”“老门东?丹噶尔双宁双灯展”“伊路有宁?灯耀双城”等主题灯展。2023年以来,南京已经连续两年实现年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成为促“三交”的重要场域。
以“体”聚力,创新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发挥体育在促进“三交”方面的独特优势,以体育健身活动和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各族群众身心健康,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建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22个,组建了珍珠球、毽球、民族健身操等50余支竞赛项目队伍,舞龙舞狮、江浦手狮舞等10余支表演项目队伍,常态化开展各类比赛活动,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新载体。南京市代表队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2个二等奖,23个三等奖的佳绩。
以“教”凝智,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把“铸牢”工作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联合6省(自治区)民族中小学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圆教育联盟”,联合100余所学校构建“红石榴手拉手”大中小学一体化铸牢“大思政课”教育联盟,常态化跨区域开展各族青少年主题交流活动。每年开展“红石榴”健身节、读书节、志愿服务节等系列活600余场次,举办中华经典诵读、讲解竞赛、推普周等活动200余场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