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策通> 科技动态> 详情

解码扬州古城更新的“三重境界”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 时间:2025-04-26 浏览次数:8 标签: 其他政策

解码扬州古城更新的“三重境界”

千年内城河小秦淮河的波光,映照着北水关桥修缮一新的亲水步道;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苏北电影院,变身“扬州电影展示馆”,旧时风情与现代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重叠;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如今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在扬州,时间仿佛被折叠。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与大运河同生共长、见证中华文明繁荣的“通史式”城市。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扬州坚决扛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时代重任,本着对历史敬畏、对城市负责的态度,实施全面、系统、整体保护,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赓续文脉,从“物理保护”到“人文激活”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扬州清曲《板桥道情》的悠扬调子,从东关街冬荣园小剧场飘出,安徽游客曹先生驻足良久:“这条街像一本活历史,每块砖都在讲故事。”

东关街的“复活”,始于本世纪初。从唐宋城垣遗址绵延1122米的青石板路,串联起“个园”的竹林、“谢馥春”的香粉铺和“三和四美”的酱菜缸。扬州以“原址保护、修旧如旧”为铁律,保留11家百年老字号,引入非遗工坊,将一条破落老街打造成一年客流量超千万人次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不同于东关街的厚重历史感,长约700米的皮市街则充满青春文艺范。2012年,边城书店店主王军将危房改造成“古籍博物馆+咖啡空间”,一时间,浮生记、我慢杂货铺等文艺小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政府“退居幕后”,以“业态准入负面清单”引导年轻创客入驻,古籍修复、动漫设计等67家店铺相继在此扎根。“店主自己写菜单、自己染布,街上没有千篇一律的店铺。”广陵区东关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之后,仁丰里的“微更新”再次打破传统。政府通过收储租用居民闲置危破房屋,由政府或创客出资修缮,将居民祖宅改造成非遗工坊进行活化利用。阮元家庙旁的旧城七巷33号,开放私家藏书阁“小温书斋”;汶河街道废弃公房变身“毓贤尚廉展示馆”,廉政教育与市井烟火在此交融。如今,仁丰里82%的原住民与53家文化空间共生,让仁丰里成为“微更新”范本。

从东关街到皮市街再到仁丰里,扬州对古城更新的探索实践,走出一条从“物理保护”到“人文激活”的清晰路径,深刻践行了“古城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生活的家园”的理念。

融通水脉,唤醒古城“运河记忆”

在扬州,水是流动的史诗。小秦淮河,这条蜿蜒1.98公里的千年内城河,曾是明清漕运的动脉,也是市井生活的镜像。70岁的修车匠老曹守着小东门桥的铺子近30年,“只有待在河边,我才感觉有了根”。这不仅是个人记忆的延续,更是古城水脉与人文血脉的交织。

2023年,小秦淮河保护更新项目启动,成为江苏首批城市更新试点之一。项目遵循“小切口、渐进式”原则,围绕清静庵、大涤草堂等5个节点展开,同步推进驳岸改造与水质提升。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副院长邱正锋介绍,“河上现存的11座古桥中,半数属明清遗存,砖拱结构凝聚古人智慧,是活态的文化展廊。”从大东门桥的盐商宅院马头墙,到小东门桥畔古今建筑完美“缝合”的街区,小秦淮河如同一条“文化玉链”,串联起古城的人文脉络。

历史上,小秦淮河曾是“画舫如织”的黄金水道。70多岁的张阿姨回忆,幼时从太平码头乘小舟可直抵瘦西湖,“船娘撑篙,水声汩汩”。如今,河道虽窄,却因“克制开发”保留了幽静气质。扬州市政府明确,不拓宽道路、不大拆民居,未来将以“微更新”恢复通航功能。这种“以留为主”的策略,既规避了商业化泛滥,又让枕河人家的烟火气得以存续。

通过水系激活深巷肌理,让游客从河道“溢”入街巷,《扬州画舫录》中“河街并行”的盛景得到重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旅游管理系硕士生导师于鹏认为,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串联,更是秉持“水陆共融”的理念,让水脉成为古城“线性活化”的纽带,创造水巷互融、功能互补、系统完整的旅游空间。

涵养人脉,主客共享美好空间

“园林多是宅”,古时扬州的诗意栖居传统,如今被赋予新内涵。丁家湾85号“逸庐”占地360平方米,进门不足两米宽的旧石板路延伸10多米,尽头花瓶门上书“润碧”二字,庭院古朴幽深,在扬州民居修缮案例评选中获评“优秀范例”。

自2010年起,扬州创新“自主修缮+政府补贴+技术支持”模式,将每户补贴金额最高2.5万元提至最高4万元,持续引导近500户民居焕发新生,毓贤街的“重构”客栈、小武城巷的“听雨书屋”等20个优秀案例脱颖而出。而国庆路蓿园项目更是完全由民间资本投资,为社会参与古城更新开创了先例。

在政策设计上,扬州构建多维支撑体系:设立20亿元古城保护基金,出台16项“更新政策包”,破解规划、消防等瓶颈。立法层面,扬州获得立法权后设立的第一部地方法规即是《扬州古城保护条例》。扬州市住建局副局长刘泓介绍,扬州人对于古城更新的态度是“审慎又自醒”,因为真正的“人脉”密码,在于市井烟火与文化基因的共栖共生。

隐匿于广陵区教场停车场的韩系咖啡屋“西瀛小井”,以咖啡为引,将甜品、服装、园艺编织成一方诗意栖居空间,开业3年来,每逢周末假期“一座难求”。95后主理人任文留学归来,她负责调制咖啡,母亲侍弄庭院草木,两代人的人生理想在青砖黛瓦间交融。仁丰里的日式甜品店菓子屋、南柳巷的唐风客栈烟波里等,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古城深巷各处。“导入这些新业态,是促进古城更新高质量与人民生活高品质的重要抓手。”于鹏表示,这些新业态塑造了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

唯有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文化传承者,古城才能真正“活”在当下。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建”,扬州生动诠释了古城不仅是街巷博物馆,更是美好生活承载地。

收藏:
主办单位:太仓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运营商:政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8 太仓市双创综合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8018531号

关注公众号

负责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