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康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开展的“面向敬老院的老人辅助机器人研制与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研发项目,当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该项目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的重点专项,由“老人助行机器人研制”等5个课题组成,将为我国适老助残辅具产品的技术、工艺研发及辅具行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优化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目前,由康辉科技研发的“智能养老设备照护系统、智能环境监护系统、智慧健康服务机器人”等三大系统,已构成“智能智慧健康养老整体解决方案”,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今年,企业预计销售额可突破1亿元。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是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2020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40家,同比增长347%;省高企入库266家,同比增长86%,增幅均居苏州第一。省民营科技企业认定260家,同比增长50.3%。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40家,同比增长183%。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国家、省、苏州市重大项目,参与重要标准制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领军型企业建设国家、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超65%。
“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壮大创新企业集群,壮大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超1600家。
加快创新载体平台建设
科创载体的加快建设,让太仓成为创新技术的起源地、创新要素的集散地、创新成果的转化地。得益于载体平台的推动作用,位于太仓科技创业园内的苏州康乃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最近捷报频传。康乃德生物为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仅其中一种在研新药就拥有2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今年3月,康乃德生物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太仓第一家在纳斯达克IPO上市的企业。此前,江苏2021年度省重大项目清单正式出炉,康乃德生物也位列其中。
随着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等科创载体的设立,我市航空产业也已形成研发矩阵。位于该研究院内的嘉创飞航(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受益于载体平台的推动,在此前的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中就已大放异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公司有着完整的无人机应用生态链,提供无人机应用总体解决方案。未来,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工业。目前,由嘉创飞航领衔研发的新一代双电堆氢燃料无人机,续航能力为普通装备锂电池无人机的3倍以上,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加快“两校两院”建设。到2025年,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开办民用航空学院等10个学院、无人机研究中心等10个研究中心,招生规模达10000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开办智造生态等7个学院,招生规模达5000人。同时,我市将争创以对德科技创新合作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并对接上海、北京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资源,做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到2025年,市级孵化器突破20家。
构建优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日前,一场“智能制造科技赋能”为主题的金融沙龙,在太仓市“双创”综合服务平台(线下)梦工场举办。双创平台,在科创氛围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通过平台的对接,已筛选出有效技术需求超过60个,促成宝马油脂等多家企业与高校签订技术开发协议。去年,平台累计为企业解决资金需求超3.6亿元。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构建优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我市一以贯之的目标。目前,我市通过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已建成“太仓市创新发展顾问”群体。建立太仓市创新工作例会制度,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同时,我市科技部门强化企业研发投入提升机制,落实普惠制扶持。去年,全市620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4.92亿元。144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企税收优惠政策,减税企业所得税5.32亿元。“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加快完善创新生态系统,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高价值的核心专利。到2025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80件。与此同时,我市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引育,创新人才已迸发巨大活力。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张家奇创办的浩科机器人公司,产品远销德国。沪上高层次人才李源林创立的琥崧智能装备(太仓)有限公司,开发出全球领先的纳米粉体材料在线分散和纳米研磨设备,解决了纳米材料加工的“卡脖子”问题。当前,我市创新人才呈现集聚效应,累计拥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A类特聘专家37人、省创新团队5支,省“双创计划”人才74人、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20人、太仓科技领军人才371人,并获评苏州市人才科技工作创新进步地区第一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超25--,科技领军人才数超700人,区域人才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意见和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办法,创新人才服务模式,建设“人才云”大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