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太仓发展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坚持担当实干、勇于斗争的精神,大力实施改革创新、以港强市、融入上海、绿色发展、民生共享五大发展战略,取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重大成就。从今日起,本报开设《辉煌十三五 奋进新时代》专栏,从不同角度挖掘报道我市在“十三五”期间发展经济、关爱民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和成效,激励全市人民坚定信心、凝心聚力,为下一步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力以赴抓好经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创新转型,一着不让提升城市能级,更大力度促进开发开放,坚持不懈做亮幸福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我市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7位,连续两年获评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
不断跳动的数字、持续刷新的排名,彰显着这座城市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和充分显现的发展优势;城市品质优化提升、民生福祉普惠共享,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经济发展,数字说话
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最直观的表现是数字的变化。近年来,我市经济总量持续壮大,2015年底,太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08亿元,到2019年底,这一数值刷新为1324.97亿元,年均增长6.7%;财政收入连年攀升,2015年底,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54亿元,到2019年底,这一数值刷新为163亿元,年均增长9.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5年底,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93亿元,到2019年底,这一数值刷新为2376亿元,年均增长4.3%。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2%。
与此同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优化至2.5:49.1:48.4。物贸总部经济规模突破千亿,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超500万标箱,位列世界集装箱百强港口第30位。2019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3.57亿美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6%。
“可以说,‘十三五’是太仓发展质量最高、成果最显著时期之一,我们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优势充分显现。”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明确了“两地两城”的目标定位,擦亮了“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鲜明城市标识,迈入了“高铁时代”,娄江新城、两所高校等“1222”及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并加快建设。
如今的太仓,已经站在了一个机遇转化、优势重构的新起点上。“我们正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机遇,充分用好厚积薄发的发展态势,用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创新驱动,破浪前行
深秋时节,在高新区娄江北路东侧,舍弗勒斥资20亿元的新基地项目正加快建设。
自1995年舍弗勒集团开始在太仓投资生产以来,太仓已逐渐成为舍弗勒大中华区最主要的生产基地。2016年,即“十三五”起始之年,舍弗勒迈入江苏百亿企业方阵,成为太仓最大的工业企业。此后,舍弗勒进一步追加投资,优化产业方向,产值规模连年攀升。今年9月,单月产值达18.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目前,太仓基地已包括2个园区、4座工厂、1个双元制培训中心和1个综合服务中心。
舍弗勒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张艺林告诉记者,新基地作为舍弗勒在太仓的又一重大布局,有力印证了公司对太仓未来发展的持续看好。建成之后,舍弗勒新基地将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和精密轴承的生产制造以及相关服务业务,并整合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航空轴承、特种设备等重点面向未来发展的业务。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30亿元。
今年金秋经贸月期间,全市共有217个项目开工竣工开业,总投资710亿元。除了快速发展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以外,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也招来不少大项目,为太仓5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加速崛起、航空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全面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三驾马车”中的固定资产投资视为“驾辕”,策应国家产业导向,不断强化制高点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重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贸经济+总部经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和航天航空等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在高质量轨道上破浪前行。
惠及民生,共享发展
11月18日,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共同主办的“2020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发布了第十四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太仓位列县级市榜单第一,这是我市第9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本次调查中,太仓的许多细分指标都非常领先,比如医疗、安全、收入、生态、生活、就业、城市吸引力、教育等。”《瞭望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