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结束

西北工业大学生物制药与健康领域高级研修班

  • 主办人 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
  • 时间 2020-07-11 00:00 ~ 2020-07-12 00:00
  • 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
  • 报名截止时间 2020-06-21 00:00
  • 联系电话 13338693869

会议通知

西北工业大学生物制药与健康领域高级研修班

西北工业大学生物制药与健康领域高级研修班

各位生物医药类企业朝这看!

有一份免费的研修班门票你要伐啦?

参与即发放研修结业证书的那种

小编要告诉各位,在咱们太仓

就有一场由西北工业大学组织举办的

生物制药与大健康产业高级研修班即将开班!


课程介绍




第一天课程


报告题目:高纯度、高活性蛋白质的结晶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DSC_6762.JPG 

报告人:尹大川

 

个人简介:尹大川,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院长。199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3年获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硕士学位,1996年获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任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讲师,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晋升为教授。历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青年科技奖、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或称号。现任中国晶体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生物大分子结晶组织(IOBCr)执委。主要从事蛋白质材料(包括结构蛋白质、功能蛋白质、蛋白质和多肽功能食品)、生物医学材料、特殊环境生物学等方向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内容简介:蛋白质结晶技术是一种极富挑战性,但优势非常突出的技术。该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制备出的蛋白质可以达到极高纯度的同时,保持极高的活性。亦正因如此,通过结晶技术能够提供品质极高的蛋白质产品,应用于广泛的场合,包括医用、药用、功能材料等领域。本报告将就蛋白质结晶纯化的制备技术进行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特点与优势、应用前景等进行介绍。

 

 

报告题目:基于RNAi 技术的小核酸药物研究介绍

 

 f306ad6bb7c543675c2872b57e3d876.jpg

报告人:骞爱荣

 

个人简介:骞爱荣,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研究方向:核酸药物研究,非编码RNA与骨代谢性疾病、力生物学、空间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细胞生物学及肿瘤细胞生物学等研究工作。国际生物物理学学会会员,美国骨矿物质研究协会会员,欧洲低重力研究协会会员,陕西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第二届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学会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8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2年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第九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

 

内容简介:基于RNAi 技术的小核酸药物研究,已经成为新药开发的热点。然而,小核酸药原料药的来源是重要的瓶颈之一,本团队建立了小核酸生物合成技术,解决了核酸药物研发卡脖子的原料药来源问题。小核酸药物有着传统药物无法替代的治疗效果。现今人类面临的各种疾病当中,大多数是遗传性罕见病,其发病率低,在临床治疗上几乎无药可治,小核酸药物对这种单基因疾病非常有优势,例如遗传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传染性疾病等。在全球精准医疗大时代下,不同基因差异或表达差异引起的疾病,具有精准靶向性的小核酸药物都可以进行个性化开发。

 

 

报告题目:纳米药物——医药健康研发新宠

 

DSC_6776.JPG

报告人:张连兵

 

个人简介:张连兵,教授。研究方向为纳米酶、铁蛋白的生物医学应用以及生物材料功能化修饰。2000年毕业于郑州大学,2007年获德国哈勒维滕贝格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2007至2011年德国马克斯布朗克微结构物理所博士研究生,于2011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物技术博士学位。之后至2016年先后在德国马克斯布朗克微结构物理所、西班牙CIC纳米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入职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目前已在Angew. Chem., Nano Lett., Applied Catalysis B, Biomaterials, Small, Chem. Commun.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2010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欧洲材料研究学会Young Scientist Award。2017年入选陕西省第九批青年百人计划。

 

内容简介:纳米药物技术是近年来药物制剂技术中热门的新型技术,是纳米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被称之为“微观奇迹”。与传统药相比,纳米药物在延长药物半衰期、药物靶向、提高药物稳定性和作用效率等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而且纳米药物技术的创新成本比传统创新药研发模式低,在提高药物作用上效果又非常明显,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所采用。讲座简要总结当前纳米药物的概况,并解读目前已经上市的产品情况及后续展望。

 

 




第二天课程


报告题目: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规模活性小分子快速筛选技术

 

DSC_6795.JPG

报告人:施建宇

 

个人简介:施建宇,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业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的委员,陕西省天然药物学会理事,香江学者联谊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复杂疾病精准治疗领域中的生物医药大数据分析问题,主要利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药&靶群组发现”、“复合安全用药”,“药物效应预检”以及“临床表型分析”等问题。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国防863子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校所合作项目、中央高校基础研究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博士后基金、香港大学小项目基金等项目10余项;并承担国防科技创新项目和西安市技术转移促进工程等项目。在Journal of Cheminformatics、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Methods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授权和在审专利2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份。目前担任Bioinformatics, Journal of Cheminformatics, 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Cybernetics-Systems, BMC Bioinformatics、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等国际期刊及BIBM、ISBRA、IWBBIO、GIW等著名国际会议论文的PC member和审稿人。获得工信部国防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内容简介:首先回顾了全球与中国医药市场现状和药品构成,简要介绍了仿制药困境和创新药投融资状况,点明了药物研发瓶颈和潜在破局点。其次,介绍了人工智能的著名应用和日常应用,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重点描述了人工智能中的五个核心问题,以及构建和部署机器学习的过程。最后,阐明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药物研发的国家政策和平台标准(天时)、AI理论基础和生物医药大数据(地利)以及AI制药投资实例(人和),简述了本课题组在药物研发阶段中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成果和在研工作,包括活性小分子快速筛选、ADMET预测、ADR副作用预测、结构修饰与优化、精准用药、组合药物筛选等方面。



报告题目:重组酶制备技术及其在医疗诊断和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DSC_6819.JPG

报告人:牛卫宁

 

个人简介:牛卫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副院长。2006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并获生物化工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进入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工作,其中2012.08-2013.08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进行合作研究。目前,担任陕西省天然药物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硫/H2S代谢调控机制及其对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2)细胞硫/H2S代谢与肿瘤发生机制研究及其药物筛选;(3)生物催化合成医药中间体和医疗诊断用酶。授权发明专利4项,转化2项并实现产业化。近5年在Antioxid Redox Sign、JBC、MedChemComm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企业横向课题等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和西安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

 

内容简介:绿色健康,“酶”力无限。随着对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医药用酶也越来越多的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酶催化工艺作为一种绿色的手性技术,也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性药物、农药、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本课程主要讲授医药用酶的重组制备技术,及其在医疗诊断和药物合成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介绍我们研究团队在以上领域的研究成果。

 

 

报告题目: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医疗功效开发与应用

 

DSC_6770.JPG

报告人:师俊玲

 

个人简介:师俊玲,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天然药物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2001年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2-2004在江南大学做博士后,2006-2007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1998.7-2013.4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2013.5-至今在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任教;主要从事靶向肠道菌群调节人体健康、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医疗功效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第五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在Obesity review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Food Control,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Food & Functi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

 

内容简介:人体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每时每刻都与微生物有着紧密接触。大部分微生物对人体无害,与人类和平公处、互不侵犯;一部分微生物会危害人体健康,为致病性微生物;一部分微生物不但能与人类和平共处,而且会促进机体的营养吸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维护人体健康,这就是益生菌。肠道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一个重要器官,里面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态群落。健康人体的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益生菌、致病菌、肠道粘膜免疫系统三者之间相互制约。肠道菌群平衡对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或者紊乱不仅会导致肠粘肠损伤,引发肠道疾病,并且会通过“脑-肠”轴、“肠-肺”轴、“肠-肝”轴、“脾胃-肠”轴、“肠-心轴”、“肠-皮肤”轴等途径影响全身免疫系统和机体代谢。病从口入,随着食物进入肠道的致病菌,不合适的饮食搭配都会直接干扰肠道菌群平衡;外界环境压迫、情绪波动,以及器官的损伤与病变又会通过“脑-肠”轴、“肠-肺”轴、“肠-肝”轴、“脾胃-肠”轴、“肠-心轴”、“肠-皮肤”轴等途径反作用于肠道菌群,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疫情期间的众多实例证明,肠道菌群与新冠肺炎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维护肠道菌群健康与平衡对于新冠肺炎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能够直接抑制肠道致病菌感染、保护与修复肠粘膜屏障、激活肠道免疫系统,对于维护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且能够避免服用抗生素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干扰与破坏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来自健康母乳的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不仅能够有效治疗非耐药性和耐药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肠道致病菌感染,而且能够快速提高肠道菌群中益生菌数量,有效修复肠粘膜和免疫器官损伤,高效治疗酒精性胃出血、炎症性肠炎等多种疾病,表现出优异的治疗作用;一些来自一些益生菌脂肽类代谢物则表现出很好的消炎、杀灭真菌(包括环境和人体病原真菌)、促进伤口愈合等显著效果。这些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在生物医药研发方面表现出非常好的应用潜力。

 

 

报告题目:组织芯片技术及其在大规模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微信图片_20200611103941.jpg

报告人:杨慧

 

个人简介:杨慧,女,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学院副院长。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17)、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8)。近年来针对特殊环境人体健康和生命保障需求,持续开展失重、冲击等多场特殊环境下人体健康监测与感知基础研究、损伤免疫修复与防护技术以及微流控技术等方面的交叉研究。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奖励4项,在系列国际会议上被邀做学术报告16次。兼任国防科工局“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免疫学会会员等。

 

内容简介:大规模药物筛选的应用中,由于人体或动物实验的局限性和伦理问题、体外组织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局限性等,亟需建立一种体外高通量、全自动实时检测的技术。组织芯片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微纳技术与仿生工程相结合的新兴前沿技术,被誉为生物芯片领域的“颠覆性新星”,是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体外仿真模拟人体组织功能单元的微型细胞培养芯片系统。讲座简要概括当前组织芯片技术发展的概况,并解读目前市场上应用该技术进行大规模药物筛选的情况及后续前景。

 


研修目标


1.了解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领域前沿进展
 2.加强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交流
 3.结识业界精英,增进企业间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医药健康领域发展


 


主办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


 


报名对象及渠道


1、报名条件:苏州市辖区内医药健康领域管理和技术人员
2、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相关信息进行报名

qrcode.jpg


 


其他事项


 1、研修班学习为期两天,周末学习,开班时间另行安排
 2、授课地点: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太仓市子冈路27号)
3、全程参加研修后,将获得研修结业证书

4、研修班限报30人,主办方将对报名人员进行筛选,并在研修班开班前5个工作日通知研修具体事宜

5、研修免费,食宿自理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
承办单位:

会议地点

会议日历

        表示此日期有会议
        表示当前会议所在的日期
主办单位:太仓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运营商:政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8 太仓市双创综合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8018531号

关注公众号

负责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