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来看,医疗AI系统的发展仍将以提升医生、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为主,借此提高工作效率及增加诊断准确性。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将成为未来医疗产业发展方向,其对医疗行为、医疗方式以及医疗管理的变革将逐渐显现。
6月24日,在2018广州国际人工智能工作交流会举办之际,一场以“拥抱变化 共智未来”为主题,探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医疗 AI 推动产业变革圆桌论坛”在广州南沙召开。来自政府、产业、医疗等诸多领域的专业人士,从政策、产业和应用等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落地情况。
本次圆桌论坛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指导、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和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主办,零氪医疗智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承办。
政策与法律,大数据和AI的根基
政策和法律,是健康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恭伟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历年政策解读中,得出了一条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基本脉络。“经过多年的发展,2018年可以看成是大数据的标准化之年。”周恭伟指出,因为在这一年,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与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数据标准工作组联合发布了《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
然而,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却从法律角度出发,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由于医疗行业数据呈几何级数激增,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安全不容忽视,对于医疗大数据行业的法律监管需要引起行业重视。
“医疗数据的来源、质量、安全性是今后很多国家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国家在搭建统一大健康大数据医疗平台过程中,巳在初步拟定通用统一大平台标准,让不同医疗单位、卫生健康机构或相关企业间的数据可以互相有机链接与解读,”中国科学院院士、阜外医院副院长顾东风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医疗应用离不开大数据。他建议尤其做好患者隐私保护,在应用推广大数据时应该隐去个人特征如姓名、住址等信息。“据我了解,腾讯和零氪科技等公司是重视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除了医疗机构或企业要有安全防范意识外,相关法律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
参与本次论坛的不少专家表示,虽然有了相关的法律条款作为数据安全执法依据,但数据保护的执法落地需要进一步强化。一方面,通过配套建立相关的数据安全标准及指南,规范当前大数据应用的新业态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还需要不断借鉴国外法律实践的经验,提高企业、个人等数据所有者的主动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对于数据安全保护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只有政策和法律不断完善之后,健康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根基才能稳固。
产业与资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养料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人工智能+医疗开始在国内形成投资风口的元年。这一年,共有27家企业在2016年进行融资,其中16家企业融资金额在千万级人民币或美元以上。
在国外,最具代表性的肿瘤大数据公司Flatiron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完成1.3亿、1.75亿美金的融资,并与2018年以21亿美元总价被罗氏收购。这一案例,肯定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
一般行业谈到独角兽的概念都是从估值上来说,估值10亿美金或者60亿人民币,就算是独角兽。长岭资本合伙人蒋晓冬认为,国内较早一批探索医疗大数据应用的企业——零氪科技就是这样的公司,其发展路径与美国Flatiron Health有着相同之处,在长线布局智能化临床辅助解决方案的同时,在2017年就开始向AI领域拓展,并获得了长岭资本的投资。正因为产业资本的参与,使得相关企业能够在医疗AI领域快速发展。
虽然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发展迅速,但蒋晓冬强调,人工智能在中国医疗领域的最终形态绝不是取代医生,而是重塑并搭建中国未来新医疗体系的基础设施。
其中,人工智能对于中国未来新医疗体系的基础设施的变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新医学,包括疾病的筛查和预测、药物临床中病人筛选、肿瘤诊断与治疗、药物发现、新靶点、新的标志物的发现等;二是新医疗,包括数据结构化、标准化,多源异构数据汇总挖掘,辅助诊断,病灶勾画优化治疗方案,健康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