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天山支脉别珍套山依然银装素裹。在海拔3680米的北天山腹地,22公里的雪域便道,见证着219国道温霍公路建设者们与大自然的顽强对话。
温霍项目全长168公里,起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南侧,终至霍尔果斯市,是“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之一,沿线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复杂,莫逊山隧道等重点控制性工程更是面临多年冻土、涌水突泥等复杂地质挑战。
莫逊山隧道全长9300米,虽然导洞进口采用TBM掘进技术,但如果等待导洞贯通后再进入二工区施工,将大幅延长工期。因此,打通莫逊山便道成为建设初期的当务之急,但这条“生命线”的选线问题一度困扰着项目团队。
2023年6月,温霍3标项目部生产副经理胥海洋带着测量团队开始一场踏勘之旅。从喀拉沟出发,骑马在茂密的杉树林中艰难行进22公里,耗时10小时到达终点后,胥海洋却毅然否决了这个方案:“这条路决不能走,这一路的杉树林生长多年才长成这样,我们如果修便道,沿线的生态可就毁了。”
第二次勘探,胥海洋带领团队改从伊犁方向探路,虽道路较平坦,但需穿越多处雪崩区,且距离驻地太远,管理和运输难度大。当大家陷入迷茫时,当地牧民向导在闲谈中提到的一句“地勘队当年留下了一条便道”点醒了胥海洋。
第三次勘探,胥海洋顺利找到了牧民向导提到的这条便道,经过进一步勘探,团队决定选择这条既减少生态扰动,又满足施工要求的线路。方案一经批准,项目团队便立即展开“愚公移山”式的攻坚,爆破削平近30米山体形成垭口,搭建防雪长廊,55个急转弯处全部命名编号……2023年10月,第一辆运输车顺利驶过新修的便道,这条用汗水铸就的“生命线”从此承担起运输材料的重任。
便道打通后,两端的智能卡口严格执行“三禁”(无报备禁止通行,恶劣天气禁止通行,夜晚禁止通行)制度,8个应急补给站储备足以支撑72小时的物资,55道弯均被命名为“北天山第X拐”,便于精准定位紧急情况。
“北天山第37拐有积雪!”温霍3标项目保通队长米军艳的对讲机突然响起。这个由5至8人组成的保通专班,创新采用“机械铲雪+人工除冰+定点融雪”立体作业模式,保障温霍项目二工区的正常生产生活。
如今,莫逊山便道已成为温霍项目二工区的大动脉,往来车辆络绎不绝。这条凝聚着智慧与毅力的“生命线”,见证了筑路人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