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英雄城里思英雄 山河无恙祭忠魂
清明节期间,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前瞻谋划、周密部署,依托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精心组织了以“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为主题的系列祭扫活动,在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力量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沈阳英雄城市塑造成效。
创新服务方式,彰显人文关怀。清明节期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累计接待祭扫群众2.6万余人次,单日峰值1.26万余人次。其中,接待外地游客2500余人、烈士家属240余位(包含3位迎回安葬的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家属);安排专人负责接待外地烈士家属,提供从预约登记、设置祭扫流程、配备祭扫用品到食宿安排、接送站的“一站式”祭扫服务;创新开展线上代祭扫服务,通过视频连线全程直播,为39位无法亲临现场的烈士家属实时传递现场祭扫仪式画面。
构建教育矩阵,传承红色基因。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与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及8个英雄连队共同举办“时空共祭·薪火永续”社教活动,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与教育部门联动,深入3所小学开展“国旗下讲英雄故事”活动,覆盖师生5000余人,共育时代爱国精神;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徒步祭英烈”和“沉浸式演绎”特色活动,通过情景剧《上甘岭·一个苹果的故事》《冰雪长津湖》及快板书、家书诵读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再现英烈精神,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凝聚各方力量,营造社会氛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隆重举办“守护您·正如您当年保家卫国”献花活动,发动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驻沈部队、中小学校和广大市民广泛参与,让英烈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积极组织志愿者参与祭扫服务保障,240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各个岗位,主动承担讲解、秩序维护、沉浸式演绎等任务,累计服务时长750余小时,服务游客3000余人次,不仅为祭扫群众提供了便利,也传递了沈阳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与深切怀念。
锦州:致敬抗日先烈 强国复兴有我
锦州市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军休干部红色资源优势,在清明前夕,联合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教育局关工委、古塔区敬三小学等单位,在锦州东北交通大学义勇军抗战遗址举办“致敬抗日先烈 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中心干部职工及军休干部代表等参加此次活动。
活动当天,苍松翠柏掩映下的遗址广场庄严肃穆。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随后,军休干部代表身着军装,与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共同迈着庄严步伐向义勇军先烈雕像敬献花篮。近百名参与者整齐列队,向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行注目礼。这是跨越八十年的精神接力,更是两代人同护红色根脉的生动实践。
当《义勇军进行曲》在遗址上空回荡,全体人员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不仅镌刻着义勇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壮烈史诗,更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密码。市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军休干部关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军休干部既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是革命精神的播种人。我们将不断深化与相关部门的合作,积极发挥作用,让义勇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的感召力。”
此次主题活动是市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深化军休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创新实践。通过军地联动、老少携手、馆校协同,将革命遗址转化为实景课堂,让文物档案化作鲜活教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注入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未来,中心还将持续为军休干部发挥余热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军休干部宣讲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红色火种在青少年心中生生不息,打造新时代军休干部参与青少年国防教育的创新实践。
阜新:赓续红色血脉 凝聚奋进力量
阜新市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开展祭扫英烈活动,通过庄严仪式追思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全市上下凝聚起踔厉奋发的精神力量,奏响新时代爱国强音。清明期间,全市烈士陵园累计接待群众1.2万人次。
阜新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以“尊崇英烈、服务为民”为宗旨,提前谋划、统筹部署全市25处烈士陵园清明祭扫工作,通过对烈士纪念设施维护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制定专项方案、强化巡查走访、创新服务模式,针对“预约制+错峰祭扫”新特点,制定《清明祭扫服务保障方案》,成立多支专项工作组,对全市烈士陵园开展“拉网式”巡查,确保陵园庄严肃穆,全力保障祭扫活动安全有序开展。同步开通“线上预约+电话登记”双通道,科学分流祭扫人群,日均预约量达1500人次,实现错峰有序。组织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志愿者清洁烈士墓碑,修剪绿植,清扫园区,以行动致敬英烈。下一步,全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持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让红色阵地成为凝聚民心、砥砺奋进的精神高地,为传承红色基因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