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办好“退役军人最期盼的10件事”活动走深走实,春耕时节,在广袤的巴渠大地上,四川省达州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组织近百名干部职工深入春耕一线,聚焦退役军人创办的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创新实施“企业帮扶”专项行动。通过“一线问需摸实情、数字赋能强品牌、长效护航促发展”的“三步走”策略,累计解决生产经营难题98个,带动退役军人农业主体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9%,切实以“政府精准滴灌”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俯身躬耕察农情,破解发展“梗阻点”
“多亏帮扶组协调农技专家,三天就解决了大棚草莓的病害问题!”通川区磐石镇退役军人创业者张强指着长势喜人的草莓感慨。这正是全市开展“垄上问需”行动的生动缩影。
建立“三张清单”闭环机制。组建由农业农村、科技、金融等部门组成的12个帮扶专班,创新推行“需求收集—问题交办—效果反馈”工作法,通过“田间恳谈会”“生产台账日调度”收集技术、资金、用工等6类需求;建立“红黄绿”三色督办机制,对生产资料短缺等黄色预警事项24小时响应,对土地流转纠纷等红色事项提级办理;实行“办结回访+满意度评价”,确保事事有回音。春耕期间累计走访军创企业31家,解决灌溉设施老化、农机维修等急难问题68个。
定制“一企一策”服务包。针对退役军人农业主体特性,推出差异化解决方案,为初创型主体配备“创业导师”,在项目选址、证照办理等环节全程指导;对成长型主体实施“金融惠军”工程,协调农商行推出“助军贷”产品,发放低息贷款500万元;针对成熟型主体开展“市场拓展”行动,8家退役军人养殖、种植合作社与多家大型企业达成供货协议。
搭建“跨界联动”资源网。 破除部门壁垒,建立涉农服务“资源池”,协调达州市农科院10余项农业专利技术向军创企业开放共享,促成6家企业与农科院共建试验田;组建“银企对接超市”,开展融资洽谈会7场;开辟“军创优品”运输绿色通道,协调物流企业让利5%。通过资源整合,达川区堡子镇退役军人陈立超稻米加工企业成本降低8%,产品配送时效提升30%。
数字赋能提质效,激活品牌“新引擎”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帮扶行动聚焦“数实融合”,帮助退役军人主体插上“云翅膀”。大竹县数字经济产业园退役军人刘宁林菌菇企业通过抖音直播单日销售额突破5万元,创下品牌创立以来新高。
打造“云端课堂”培育新农人。开设“数字军创”培训计划,邀请电商专家开展“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实训11场,覆盖200余人次;开发“智慧农业”微课程,教授物联网监测、智能灌溉等技术;组织8名优秀退役军人创业者赴重庆、武汉等数字经济产业园研学。经过系统培训,72%的参训主体开通线上销售渠道,达川区退役军人马先容的帝源家庭农场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实现销量翻倍。
构建“智慧农业”生态链。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引进农用无人机、智能温控系统等设备30台(套),探索搭建环境监测物联网,提供病虫害AI诊断、市场行情分析等服务,指导3家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宣汉县退役军人尤军委的“蜀宣花牛”养殖企业接入智慧管理系统后,节约运营成本10%,出栏率提升15%。
实施“品牌强农”提升工程。成立专业团队助力品牌建设,设计“军创优品”统一标识,对6款产品进行包装升级;协助申请“绿色食品”认证7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打造“兵支书助农”直播矩阵,开展专场带货活动26场。万源市退役军人胡仁伟的旧院黑鸡通过品牌重塑,线上线下销售量提高了13%,成功进入世纪隆生鲜供应链体系。
长效护航蓄势能,培育产业“增长极”
建立“常态化联系+全周期服务”机制,为退役军人农业主体注入持续动能,确保帮扶行动不止于春耕,更着眼长远发展。
建立“成长档案”跟踪机制。建立退役军人农业主体数据库,动态记录经营状况、需求变化等信息;设置“企业健康度”评估模式,从资产负债率、市场占有率等多个维度进行诊断;对12家存在经营风险的主体启动“康复计划”,通过技术改造、管理优化等措施重焕生机。濒临倒闭的渠县退役军人郭坤的养殖场经专家组“把脉问诊”,转型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扭亏为盈。
完善“政策供给”支持体系。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退役军人新办农业主体给予开业补贴;协同相关部门将设施农业用地审批时限压缩至7个工作日;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增强金融机构放贷信心。政策实施以来,新增退役军人农业创业项目4个,带动就业80余人。
构筑“产学研用”融合平台。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促成7家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举办农业科技成果对接会,促成生物防治技术等5个项目达成意向;组建退役军人农业产业互助社,推动成员单位设备共享、渠道互通。
春潮涌动处,奋进正当时。下一步,达州市将以办好“退役军人最期盼的10件事”活动为抓手,紧扣系统化、精准化、数字化帮扶举措,积极探索“军创主体+村集体+农户”融合机制,进一步引导广大退役军人以“退役不褪色”的责任担当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再立新功。